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分析
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浅析
时间:2013-02-21来源:李相浩 作者:李相浩 点击:努力统计中...

信阳坐拥大别山脉,依傍淮河之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素有“小江南”之称。进入新世纪以来,信阳市高度重视旅游发展的地位,大力推进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促使旅游业成为优先快速发展的几大产业之一,给信阳旅游带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景象。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指出,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把旅游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旅游业的巨大潜能,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变,在加快转变中更好发展。

一、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信阳市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四年获此殊荣的城市。此外,还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省级卫生城市、2010中国休闲城市30强、2011年中国魅力城市30强、2011-2012年两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百强。

(一)旅游业各项指标全面增长。近五年来,信阳市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全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全年旅游总收入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1%;接待境外旅游人数9114人次,增长26.6%,其中,港澳台同胞6545人次,增长27.2%,实现创汇收入823万元,增长26.6%;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60万人次,增长14.6%。全市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处。星级宾馆(三星级以上)37家,国际和国内旅行社39家。

2007-2011年信阳市旅游业主要指标 

指标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旅游总收入(亿元)

11.32

15.62

21.64

30.18

43.2

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

1.62

1.80

2.33

2.76

3.37

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614.7

743.8

894.0

1010.2

1160.0

接待海外游客(人次)

3093

5051

7686

7200

9114

#外国人

1986

3122

4200

2058

2569

港澳台同胞

1107

1929

3486

5142

6545

星级宾馆总数(个)

12

24

25

28

37

A级景区(个)

7

10

18

19

22

#4A级景区(个)

3

4

4

4

5

旅游业虽然得到蓬勃持续发展,但是其总体发展与信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还不太适应,旅游经济总量偏低。信阳市旅游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偏低,与信阳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在中部旅游大市中的地位不相符,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

    (二)旅游业发展形成了持续的增长拉动作用。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大力发展旅游业无疑将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做好对外宣传,增加景点吸引力,把游客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对信阳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第三产业的繁荣也将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使城市更具吸引力。

 2011年,全市全年旅游总收入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0.72%,较上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对全市第三产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22%,拉动三产业总产出增长3.8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37%,较上年同期提高0.61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07%,拉动GDP增长1.19个百分点。

旅游业虽然一直保持增长,但是从总体看来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很低,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也不高,所以相对而言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经济效益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三)旅游类型丰富多样,多层次协调发展。近年来信阳市大力推出文化古迹旅游,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三大类型旅游,使全市三大特色旅游全面协调、蓬勃发展。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央明确确定的全国十二个红色旅游区之一,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34.4%2011年,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列入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全市10个农家乐聚集区有6个初具规模,列入全省的10个特色旅游村规模以上的农家乐达到300家以上。目前全市有6家红色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市红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截止到2011年年底,信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5处。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207.5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全市八县两区各具特色,三大类型旅游交错覆盖,类型丰富。

    二、目前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信阳市在发展旅游业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

     一)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资金投入略显不足。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运作力度较弱,市场融资渠道不够通畅,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体制尚不成熟,导致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信阳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进一步开发进展迟缓,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二)宣传促销工作滞后,方法单一。宣传方式还主要着重于传统方式,没有结合信阳市自己的特色,这样使社会公众对信阳旅游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相对偏低。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手段简单,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旅游宣传攻势,这样就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导致旅游客源市场相对单一和薄弱。

     (三)旅游业品牌意识模糊,主次不清晰,大中小旅游“一把抓”。在各县区的所有类型景区、景点中,对外宣传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全面撒网。这样对被宣传人群没有针对性,所以接纳程度和可识别度不高,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也不是特别深刻,使各旅游景区、景点个体形象不能得到较好的树立和区别。

     (四)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与品牌旅游和标准化管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懂旅游、懂管理、懂外语的专业型旅游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数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行业培训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旅游的软环境建设、企业的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旅游市场秩序还需进一步治理和规范。

    三、加快旅游快速发展建议与对策

    现在是信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打造信阳旅游品牌的重要时期,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努力实现信阳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旅游发展后劲。对于旅游业要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要把旅游业培育壮大为信阳经济新的战略型支柱产业,必须扩大旅游产业的投融资,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努力争取国家扶持,加强与金融系统、商业银行的联系,获得信贷资金,通过基本建设、扶贫、金融信贷多种形式筹集基本建设资金。同时吸引外商,扩大投资。引进外资,关键不在于有什么特别优惠的政策,真正的投资者是不会贪图小利的,特别看重的是有无市场、有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有序规范的投资机制。

    (二)明确开发重点,深度开发旅游精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对于旅游业要从景区文化背景着手,注重文化底蕴和内涵,加大开发力度,稳步提升旅游档次和接待水平,分层次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旅游项目开设精品线路。像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这3个景区是信阳旅游资源中最精彩、最集中、起步最早的景区,也是信阳市旅游业的王牌旅游产品,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旅游潜力,打造信阳的旅游精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着力突出特色,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区域旅游板块和各类型旅游区建设,使全市旅游产品结构愈加合理。加快推进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做强做大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文化古迹旅游。从市县两个层面上推动,同时要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整合红色旅游路线,全面展示红色旅游产品。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促销活动。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和延伸产品,开设营销网络,增加购物环节的经济收入。政府和景区都应强化宣传促销工作,积极开拓客源市场,提高景区知名度,吸引广大旅游者。景区还应提高其旅游科技水平,创建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创建区域旅游的宣传和沟通手段,在网络上发布详尽的景点资讯、交通路线、餐饮、宾馆、娱乐等旅游信息,实行查询、预支、支付一条龙无障碍服务,同时加强景区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以旅游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定向订单式培养新机制。

    (四)创新人才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培训,力争在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上求突破。要多组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通过这一方式拓宽视野,更新思路,提升理念;组织开展导游政务讲解员、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同时,要加大旅游执法和统计人员培训力度,为优化环境和市场调查奠定基础,建立起市、县两级旅游质监工作联动机制。

 



版权所有:信阳市统计局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2011492号  公安部备案号:41159202000199  网站标识码:4115000020
联系电话:0376-6366941 联系部门:信阳市统计局综合科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