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专栏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历史观
时间:2024-10-11来源:信阳市统计局 作者:市统计局 点击:努力统计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历史观,在纵向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从长时段、大视野出发来审视和洞察文化发展规律,透视和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脉络。从“人类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人类文明”的逻辑理路,勘察与标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明确与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方位进而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强大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

立足百万年的人类史促进人类文化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见证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基础之上提出的,它不仅着眼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更着眼于人类的文化进步。

百万年的人类史,记录了人类通过不断创造文化,包括发展运用语言、制造使用工具、创建宗教信仰、建立社会结构、塑造价值观念、形成道德规范、制定法律制度、生产科学理论等方式,逐渐构建起了独特的人类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不仅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深刻地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将人类自身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揭示了“社会存在”以及“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意义创造,也是人类自我确证、自我认知、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料“人化”,转化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产品,在其中注入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审美、价值等主观因素,这不仅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展现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独特性,凸显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更呈现出了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承载了人类对精神文化的深刻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与人类文化进步发展。

百万年的人类史,展现了人类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适应环境、改造自然、战胜困难,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才使人类得以绵延发展。跨越时空,通过出土的考古遗迹以及众多珍贵的文物和化石,如元谋人遗址、万寿岩遗址、学堂梁子遗址、洛南夜塬遗址、繁昌人字洞遗址、马圈沟遗址、泥河湾遗址群,东至人头骨化石、郧县人头骨化石和马肢骨、鹿上颌、野牛头骨等动物化石,刮削器、石片、石核、石球等石器,不仅展示了古人类的日常生活场景、狩猎采集活动和生产技术水平,还充分展现了古人类不断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寻求生存之道和美好生活的坚韧不拔精神。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食物的匮乏、野兽的侵袭等生存挑战,古人类不断尝试创新、总结经验,学会了狩猎采集、制作使用工具、利用和改造环境,为后来的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和智能时代,人类不仅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更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深刻的淬炼和提升,形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立足一万年的文化史着力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万年的文化史赋予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特点,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甲骨文、青铜器到“百家争鸣”,再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自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也绘就了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等,这些重要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质和文化胸怀。新时代,要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重要元素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夯实文化自信之基,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坚持“两个结合”是文化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所在。近代以降,中华民族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也不断减弱,“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全面复古”等观点此起彼伏,但均无法为实现民族独立提供精神文化支撑,无法满足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需求。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重塑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历史重任才有了明确且正确的前进方向。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因此,巩固文化主体性,一是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二是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是要把握并处理好“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一以贯之坚持并推进“两个结合”,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立足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逐步破解诸多文明历史之谜,逐步拓展我们对中华文明史的认知,逐步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要重新审视文明的标准和特征,跳出西方文明理论框架,解构西方文明话语,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要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建构中国文明理论,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着眼新时代文明实践,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辉煌之后就被湮没,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现代以及未来的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既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融合共生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一直传承的理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使其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并在继续创新发展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形态,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的新形态,是使中华文明呈现勃勃生机,也为世界贡献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立足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发展社会主义文明

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新型文明,继承和吸取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在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文明实现了全面的历史性超越。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文明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对其欺骗性、虚伪性、腐朽性进行了有力批判,并对什么是文明、文明的历史演变轨迹、文明的主体结构内容是什么、文明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谁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历史主体、如何推动文明进步等根本问题、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包括文明本质论、进程论、结构论、标准论、动力论、主体论、发展论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创造性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范畴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如何在实践上培育社会主义文明并使之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社会主义文明是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关注具体、真实、有情感的人,以满足人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文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文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思维窠臼,弥合“人的主体价值”和“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的裂缝,蕴含着对自然的生态关切和对人类的生存关怀。社会主义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现实和解、有机统一和共同塑造。

社会主义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本要求,这与资本主义文明重物质财富增长,而忽视精神文明发展具有本质区别。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和协同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文明是通向共产主义高度文明的必经阶段。崇尚文明和进步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社会一贯的共同追求。共产主义是一种真正的普遍文明,将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制度,实现真正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共产主义文明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理想状态。然而,实现共产主义文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理想状态和现实运动的统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文明进步道路和共产主义文明进步方向,为实现共产主义文明而不懈奋斗。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当今世界,“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终结论”等沉渣泛起,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解决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进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相互成就。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顺应时代发展、契合时代潮流,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明形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要尊重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权利。二是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这些共同价值超越了国界、种族、信仰等差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三是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文明传承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文明创新是保持人类文明活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四是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凝聚全球合作共识。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普遍文明形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这一文明观立足于在世界历史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普遍交往的愿望,成为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中找到构建人类普遍文明形态,推动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和持久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站在对时代变化的全方位观照之上,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才能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以大历史观透视习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更加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厚重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引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展现的实践伟力和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中展现的思想伟力。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数智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院长)




版权所有:信阳市统计局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2011492号  公安部备案号:41159202000199  网站标识码:4115000020
联系电话:0376-6366941 联系部门:信阳市统计局综合科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