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分析
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时间:2015-07-08来源:佚名 作者:佚名 点击:努力统计中...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控制风险点、抢占制高点,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推动经济稳增长的积极因素和动能不断积累,但宏观环境严峻复杂,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和特点

总体上看,前5个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虽增速为近年来最低水平,但多数指标增速高于全省且位次靠前,物价和社会预期基本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的态势仍未改变。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市麦播基础好,墒情足,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病虫害防控得力,高标准粮田和高产创建为稳产增产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全市夏粮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所增加,夏粮实现增产丰收。生猪生产形势好转。自3月份起,生猪价格开始逐步回升,目前已恢复到正常水平。预计上半年农业实现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分别高于全省1.6个、2.9个和1.1个百分点,三项主要指标增速均与1-4月持平。3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为平稳,均在窄幅区间运行。从位次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省第2位,位居全省前列。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6%和19.8%,增速高于全省0.5个和2.4个百分点,分居全省第6位和第4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结构方面,1-5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3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方面,1-5月,工业投资增长27.6%,居全省首位。其中,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增长20%,比重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2%,高出固定资产投资3.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8.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方面,今年以来尽管收入增速波动较为明显,但始终快于全省增速且在全省位次靠前。1-5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较1-4月加快0.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税收收入与上年持平,较1-4月份回升1.7%。5月份当月税收收入增长9.3%,其中,增值税增长23.3%,耕地占用税增长1倍,契税增长68.9%。物价方面,今年以来涨幅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物价温和上涨。受蔬菜瓜果价格回落带动食品类价格下调影响,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涨幅低于4月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企业效益方面,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增长8.5%和17.7%,实现较快增长。能耗方面,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38%。

先行指标运行向好。用电量方面,3月份以后,全社会用电量累计降幅逐月收窄,1-5月,全社会用电量下降1.3%,分别较1-3月、1-4月回落2.1个和0.9个百分点。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较4月份回升1.16个百分点。其中,受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电量明显回升带动,工业用电量增长3.6%,较4月份回升11.5个百分点。客货运周转量方面,今年以来月度累计增速总体向好,旅客周转量增速从1-2月份的-57.2%回升到1-5月份的21.6%,货物周转量增速从1-3月份的7.2%回升到1-5月份的8.8%。贷款方面,今年以来,贷款余额逐月增加,5月末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72.6亿元。

新动力加快孕育。经过多年来持续招商引资,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快速发展,1-5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增加值分别增长55.6%和48.6%。食品、羽绒服装等传统行业顺应形势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三期”叠加,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新常态下制约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且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增速回落过快造成的稳增长压力较大。

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钢铁、电力、建材等传统行业受市场需求、生产配额等因素作用,生产明显放缓,特别是钢铁、电力行业增速下降,拉动作用明显减弱。1-5月,三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较1-4月份合计减少近2个百分点。钢铁和电力两大行业合计拖累规以上工业增加值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支撑工业新的接续动力尚未形成,一些新的增速高的行业规模仍然较小,拉动作用尚不明显。“减量”的下拉依靠新的接续动力尚不能弥补,短期内工业内部结构难以逆转,新旧动力转接会影响工业以至于经济增长。

投资后续动力不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出现下降,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29.7%,新开工项目个数减少5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减少27个,这都可能会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全市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从投资增长看,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持续回落,自3月份以来在20%以下运行,未来一段时间仍有继续回落的趋势。

房地产开发投资低迷。今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总体持续走低,前5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落至9.9%。房地产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分别下降6.8%和17.9%。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与房地产业相关的税收下降2.8%,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33.2个百分点。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占比较高,其增速回落直接影响税收收入乃至财政收入增速。1-5月份,我市一般公共收入增长7.5%,较上年同期回落15.5个百分点,比全省回落幅度大5.9个百分点。

三、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近期国家打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组合拳”,稳增长意图非常明显。据统计,截至6月10日,今年发改委共批复34项基建项目,投资额逾7200亿元。在基建投资审批和新开工项目加速的同时,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并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带动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以充分发挥投资的经济引擎作用。在稳定房地产方面,通过多次降准降息、放宽住房公积金政策、减免住房交易营业税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4月底,省政府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加大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多个方面遏制经济下行趋势。从5月份开始,全市开展“稳增长、解难题百日攻坚行动”,以期来破解要素制约、稳定经济运行。从前5个月经济运行看,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的积极因素继续显现并不断积累。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消费、财政、金融等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位次居全省前列;高技术产业快速扩张,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持续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新动力正在孕育成长;夏粮实现增产丰收,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基础性作用;物价涨幅较低且基本稳定等等。这都表明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变化,落实国家和省经济工作部署采取的各项工作举措是扎实有效的。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近两个月全国工业生产连续小幅反弹,反映出投资、消费需求有所改善,但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仍然偏弱,工业生产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仍处于下降通道。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上旬,钢材、水泥等重要工业产品价格较5月下旬持续下降。今年以来,我省能源原材料产业生产明显放缓,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结构性问题凸显。制约我市经济运行的不利因素依然很多,因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和投资项目规模减少等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下一阶段,要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关系,坚持扩大增量和做优存量,加快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防范各类风险,努力使我市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一要确保工业稳定增长。在扩充增量方面,大力支持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电子信息、现代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规模扩张,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在优化存量方面,要推动传统行业骨干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确保不拖后腿。对现有生产能力好的企业,帮助其扩量、扩能;对已投产的企业采取措施,促其增产;对在建的企业加大服务力度,使其尽快竣工投产。二要抓好项目建设。要围绕国家出台的定向调控政策和重点支持以及我市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加快谋划开工建设。抢抓 “一带一路”机遇,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服务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进一批龙头型、创新型项目,同时抓好中国光彩事业行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积极推进签约项目的实施,加大“促开工、促在建、促投产”力度,做到未开工的要创造条件尽快开工,已开工的要加快推进,已建成的要尽快投入使用。三要稳定房地产市场。认真落实好国家和省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房地产攻坚专项行动,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和难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在优化用地供应、助推项目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引导理性消费等方面下功夫,帮助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要保障要素供应。各县区和有关单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督导督查,认真梳理、找准症结、分类指导,在电力、融资、用工等要素制约问题上下功夫,确保解决问题、促进增长。



版权所有:信阳统计信息网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2011492号  公安部备案号:41150002000641  网站标识码:4115000020
联系电话:0376-6366941 联系部门:信阳市统计局综合科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