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分析
数字增长看巨变  十年铸就新辉煌
时间:2012-11-23来源:佚名 作者:佚名 点击:努力统计中...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信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的十年,也是信阳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十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克服了特大洪灾、特大冰雪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善做善成,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谱写了魅力信阳建设的精彩华章。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十六大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突破500亿元、800亿元、1000亿元大关,一举跃上1200亿元台阶,由2002年的306.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57.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1%,其中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较快增速,即使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保持了12.0%的增速。三次产业全面发展。2011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0.05亿元、523.61亿元和404.0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73.0%、2.7倍和2.0倍,年均增长6.3%、15.6%和13.0%。

(二)人均生产总值连创新高。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031元,连续突破5000元、10000元、20000元大关增加到2011年的2060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8%。按当年汇率计算,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不足500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3000美元以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十年来,全市财政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10亿元扩张到40亿元以上。2011年,信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4.33亿元,比2002年增长3.6倍,年均增长18.3%;其中税收收入34.30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77.4%。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2.80亿元,比2002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24.8%,全市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得到了明显加强。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攻坚战,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68.7%提高到2011的73.7%,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自2008年开始全面超过一、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24.8%提高到2011年33.9%,经济发展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拉动型过渡,工业已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快递等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

(一)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十六大以来,信阳农业先后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跨越发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进一步夯实了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播种面积多年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超百亿斤,2011年达到115.94亿斤,分别占全国、全省的1/100和1/10,成为全国18个超百亿斤的产粮大市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011年,全市油料产量55.85万吨,肉类总产量58.82万吨,禽蛋产量24.3万吨,水产品产量23.56万吨,分别是2002年的1.7、1.2、1.5和2.9倍。高效作物较快增长。创造性研发了信阳红茶,2011全市茶园面积由2002年的30.51万亩扩大到180万亩,年均增加16.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4.78万吨,比2002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20.6%;板栗产量18.49万吨,比200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5%;水果产量12.65吨,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华英农业成功上市,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居全省第一,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到510.48万千瓦,是2002年的1.9倍。

(二)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十六大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62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8家;工业化率提高到33.9%,比2002年提高9.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25.88亿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0.0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7.5%,比2002年提高24.5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7.56亿元,实现利润70.1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4倍和23.7倍。形成了食品,纺织,木材加工及木、竹、藤等制品业,医药,建材,钢铁,机械制造,电力等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支柱产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6.4%;从业人员16.91万人,所占比重达83.3%。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3.9亿元,同比增长51.2%,占全市比重达到61.0%;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市比重达到49.2%。中心城区以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造船、服装、陶瓷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集聚,信阳电子产业园正在崛起,国际家居小镇落户信阳,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工业产品规模快速扩张。大米381.67万吨,比2002年增长2.9倍;小麦粉140.90万吨,增长12.7倍;食用植物油21.35万吨,增长4.9倍;精制茶4.03万吨,增长9.5倍;纱4.77万吨,增长3.0倍;中成药5952吨,增长2.6倍;水泥722.40万吨,增长4.4倍;生铁242.47万吨,增长3.6倍;钢材273.36万吨,增长3.8倍;日用陶瓷25926万件,增长9.7倍;发电量88.6亿千瓦时,增长1.2倍。

三、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正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01亿元,投资规模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30.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时期。投资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8.0%上升到2011年的83.6 %,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3.0:12.6:84.5调整到2011年的5.0:25.7:69.3。基础设施投资投入加大。201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沪陕高速、大广高速、石武高铁信阳段相继开通,华豫2×66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建成投产,五大灌区技改和9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成。淮息、淮固高速公路建设、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宁西铁路信阳段增建二线工程、出山店水库、信阳工业城泛蓝电子工业园、西气东输二线南阳-信阳天然气等管道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随着信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市房地产业开发企业由2002年的56个增加到2011年的229个。201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6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24.9倍,年均增长43.6%。商品房施工面积1437.74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16.3倍;商品房竣工面积707.36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20.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80.01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20.4倍。开发领域由商品住宅向商业广场、会展中心、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地产延伸,城市档次大大提升。

(三)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十六大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1.95亿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17.0%。其中,全市个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零售额达317.4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0%,个体经济已成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半壁江山”。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住宅、汽车、通讯等为主的消费品热点基本形成,金银珠宝、家电音响等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方式呈现出由温饱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的趋势。2011年,全市汽车类实现零售额高达8.12亿元,通讯器材达0.83亿元,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达1.33亿元和9.41亿元,均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商业市场蓬勃发展。近年来,一大批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西亚和美、银座商城、大商新玛特、天润广场、千盛百货、沃尔玛等一批大型零售商场、超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消费品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信阳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信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5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7.7倍,年均增长50.1%。其中,出口总额达1.7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1.5倍,年均增长32.3%;进口总额4.80亿元,比2002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77.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2011年,全市外贸依存度上升到3.3%,比2002年提高2.8个百分点。区域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11年,全市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大大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四、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1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53元,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总体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居民存款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920.69亿元,与2002年的210.49亿元相比,增长了3.4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002年的2722元增加到2011年的15083元,增长了4.5倍。

(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十六大以来,随着消费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452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57元,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975元,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691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3倍、3.3倍和8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6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46.4元,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324.8元,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75.2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9倍、4.1倍和36.0%。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57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农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91.51元,比2002年增长3.1倍。截至2011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辆,电视机121.9台,电冰箱97.7台,家用电脑45.6台,空调91.4台,移动电话168.3部,助力车44.9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7.3台,电冰箱76.6台,洗衣机60.8部,空调机14.9台,摩托车54.6辆,移动电话145部,均比2002年有大幅增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75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74.1%和29.5%。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环境和住房配套设施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三)社会保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六大以来,全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加快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1年末,全市城镇社会救济费达29612万元,比2002年增长6.7倍;农村社会救济费35578万元,比2002年增长310.7倍。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4.5万人和132.6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参合农民637.52万人、参合率达96.2%。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农保试点,有43万农村老人领上了养老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一)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十六大以来,全市“普九”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小学由2002的3065所调整到2342所,普通中学从2002年的405所调整到379所,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布局,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中72所,在校生17.75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7.74万人;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4.2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09万人。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普通高等学校由2002年的2所发展到5所,专任教师人数由907人发展到3106人。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学生数为1.63万人、1.50万人、5.46万人,分别是2002年的3.0倍、5.8倍和3.5倍。成人高等学校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在校学生数均有较快增长,学校规模呈现逐年扩大之势。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58.99亿元,比2002年增长5.4倍,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57.87亿元,比2002年增加48.93亿元。

(二)公共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市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51个,其中村卫生室3503个。卫生技术人员17789人,比2002年末增加43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73人,注册护士5323人,分别比2002年末增加1727人和2337人。医院卫生机构床位15881张,比2002年末增加6094张。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9人,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床位数达到2.6张,分别是2002年的1.2倍和2倍,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全市城乡,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1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23个,综合档案馆11个,群艺馆、文化馆18个。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7.4%;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0%。县级以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2个,省级保护名录18个,市级保护名录98个。文化演出活动丰富多彩。大型现代豫剧《茶乡月明》喜获文华演出奖,具有信阳特色的灶戏、豫南花鼓灯、嗨子戏广受好评,大型历史剧《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河南、浙江、广东等地累计上演超过20场并即将赴台湾演出,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播出“信阳民歌”节目48个,成功举办了“民歌飞扬唱响信阳”大型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等等。

(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末,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0枚。人均体育场面积达0.58平方米,常年锻炼人口达到260万。连续三年举办了“信阳毛尖龙潭杯”全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大奖赛、河南省首届“迎重阳”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第十届豫南八市羽毛球邀请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群众健身运动发展迅速。公园、休闲广场、各住宅小区的健身广场成为广大市民锻炼的好去处,各社区组织的舞蹈队、秧歌队等团体为群众广泛加入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五)科技发展长足进步。2011年末,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54130万元,比2002年增长13.9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8584万元,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的52.8%。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4125人,比2002年增长1.4倍;其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1944人,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的47.1%。全市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5家,市级6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5个。2011年共有56个科技项目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推广科技优秀成果项目30项,申请专利488件,授权专利390件。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9.1个百分点。电子产业园从无到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集聚,改变了信阳高技术产业以医疗制造业为主的格局,填补了全省高精密液晶生产的空白,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支柱。

六、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环境更加和谐

(一)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十六大以来,信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截止2011年,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207.5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7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森林覆盖率34.4%。全市城市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920公顷提高到2011年的3866公顷,比2002年增长3.2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由2002年的1155公顷提高到2895公顷,比2002年增长1.5倍。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2011年,全市I-Ⅲ类水质河段778.7公里,占总监控河段长度的75.8%,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五大水库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2011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5%,空气质量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推进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3%,比2002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4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近80平方公里,县城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至4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加快,2011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快速扩张至147.66亿元,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56.8%。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截止2011年底,羊山新区建成道路80公里,新增城区面积11平方公里。百花园区域九大公共建筑相继落成,“一轴、三组、三带、三环、三节点”总体景观骨架全面拉开,行政文化中心、金融商贸、高铁站区、休闲度假组团布列有序,一座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屹然崛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农村改革试验,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因地制宜撤并“偏、远、小”自然村,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截止2011年,全市在建新型农村社区达693个,22万农村人口转为市民。“六城联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相继获得中国创业之城、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信阳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是信阳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850万信阳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当前,全市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扭转;县域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财政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争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为统揽,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万众一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十二五”确定的宏伟目标,谱写魅力信阳发展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信阳市统计局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2011492号  公安部备案号:41159202000199  网站标识码:4115000020
联系电话:0376-6366941 联系部门:信阳市统计局综合科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