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也是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和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抓好“四个突出”和“八策并举”,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GDP达到1276.83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0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43.6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403.17亿元,增长11.5%。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0%,上半年增长10.2%,前三季度增长10.3%,呈现逐季加快的增长态势。
一、产业支撑更加有力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115.94亿斤,比上年增长0.8%,连续第8年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实施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华英农业”富民计划,畜牧产业加快集聚,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初步核算,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7.84亿元,增长4.3%。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信阳红”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红绿相映比翼齐飞。全市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较往年有所增长。全年茶叶种植面积7.52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4.78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6%和16.2%。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87家,入社农户59.2万户,覆盖比例近一半。启动新型农村社区253个,在建总数达到693个,基本建成的有267个,22万农村人口转为市民。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5.88亿元,较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50.00亿元,增长21.8%,增速居全省第6位、黄淮四市第2位。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重工业增长20.4%,轻工业增长23.7%,高出重工业3.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35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同比增长,14个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9.3倍,纺织业增长4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7.2%,饮料制造业增长31.9%。从主要产品产量看,26种产品有23种实现增长。其中,食用植物油增长84.9%,饲料增长62.3%,鲜冷藏肉增长28.8%。
产业集聚提质加速。2011年,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一年内拓展了1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101.7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家,比去年增加28家。全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83.88亿元,较上年增长51.2%,高于全市13.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1.0%;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增长52.8%,高于全市2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1.55万人,同比增长17.2%,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
二、三大需求协同带动
投资需求高位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50亿元,较上年增长26.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5%。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70.13亿元,增长33.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6.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民间投资累计完成764.28亿元,增长37.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7.9%,同比提高18.8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全市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339.33亿元,增长61.9%;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完成23.50亿元,增长58.0%,分别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5.1和31.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5.48亿元,较上年增长21.6%。其中,住宅投资134.43亿元,增长16.3%。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1.95亿元,较上年增长18.2%,增速居全省第7位、黄淮四市第2位。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69.12亿元,增长18.0%;住宿业零售额14.22亿元,增长19.2%;餐饮业零售额128.62亿元,增长18.8%。消费热点异彩纷呈。限额以上商品销售中,金银珠宝类增长86.6%,粮油类增长70.3%,儿童玩具类增长65.3%,化妆品类增长48.7%,文化及办公用品类增长40.7%。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6.5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5.5%,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进口总值4.8亿美元,增长92.3%,居全省第2位;出口总值1.78亿美元,增长69.2%,居全省第3位。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增长37.1%,居全省第10位;实际利用外资2.87亿美元,增长71.8%,居全省第8位。
三、发展质量继续提升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经济的较快增长带动了税收及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2011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63.36亿元,较上年增长33.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3亿元,增长30.0%,增速居全省第3位。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4.30亿元,增长33.9%。全部国税收入25.18亿元,同比增长33.5%;地税收入27.04亿元,增长44.9%。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2.80亿元,较上年增长28.2%,增速居全省第5位。涉及民生的支出保持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5.0%,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4.3%。
企业效益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5.62亿元、利税113.23亿元、利润67.55亿元,分别增长37.9%、33.1%和28.5%。大部分行业利润实现增长。35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0.3%,纺织业增长55.6%。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1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工资性收入9572元,增长7.2%;经营净收入2675元,增长25.1%,经营收入成为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6151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工资性收入2637元,增长23.0%,家庭经营性收入3231元,增长10.7%,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农民收入持续上涨。居民消费支出稳步增加。全市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10452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6元,增长12.5%。
四、运行环境总体向好
信贷规模平稳扩张。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66.66亿元,比年初增加211.41亿元,增长20.0%,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储蓄存款920.69亿元,比年初增加136.59亿元,增长17.4%。贷款余额631.58亿元,比年初增加68.94亿元,增长12.3%,增速居全省第8位。其中,短期贷款396.98亿元,增加33.10亿元;中长期贷款222.69亿元,增加41.08亿元。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9.9%,新增存贷比为32.6%。
市场物价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较前11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3.5%,烟酒类上涨6.4%,居住类上涨4.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通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略涨,分别上涨0.7%和0.5%;衣着类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7%。食品类价格上涨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上涨5.2%和7.9%。
节能降耗形势良好。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量为496.53万吨标准煤,较上年同期增长6.8%,增幅居全省第14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2.32%,比全省多降3.72个百分点,降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重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3.26%。分行业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生橡胶制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
就业形势稳定向好。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6374人,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66.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896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875人,分别完成省目标的167%和143%。城镇登记失业率2.3%,低于省定目标2.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