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回升向好。
一、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2024年,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3.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居全省第11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9.51亿元,增长3.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2.6%,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86.79亿元,增长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7%,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587.06亿元,增长4.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7%,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6.3:32.1:51.6。
二、分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第二产业全年保持较快增长,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有效拉动GDP增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第三产业持续稳定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分别较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1.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回暖向好,房地产业缓慢恢复,其他服务业稳健运行,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力增强,贡献明显。
(三)经济发展受产业结构制约影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6.3:32.1:51.6。一产占比高于全省7.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二产占比低于全省6.2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总体来看,我市一产占比高增速低,二产增速高占比偏低,经济发展受结构影响明显。
三、分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增速高于GDP的行业分析
从国民经济九大行业看,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长7.5%,对GDP贡献率36.2%,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涉及核算重点指标规上制造业增长8.7%,分别较上半年、前三季度提升1.7、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全年持续向好,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建筑市场平稳运行。建筑业增加值增长5.3%,对GDP增长贡献率8.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建筑业发展平稳有序,全年维持稳定运行态势。
批发和零售业稳步增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6.3%,对GDP增长贡献率6.3%,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全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带动批发和零售行业经济保持健康发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升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5.9%,对GDP增长贡献率4.0%,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7.6个百分点,是拉动行业经济恢复提升的主要动力。
其他服务业稳中提质。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8%,对GDP增长贡献率24.9%,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涉及核算指标电信业务总量、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分别增长17.8%、22.3%、10.6%;重点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其他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
(二)增速低于GDP的行业分析
从国民经济九大行业看,农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整体经济增长水平。
农业生产平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1%,对GDP增长贡献率18.2%,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供应稳定。
住宿和餐饮业缓慢恢复。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0.8%。其中住宿业商品营业额、餐饮业商品营业额两项指标增速分别增长1.8%、3.8%,分别较前三季度提高0.9、1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长放缓。金融业增加值增长0.8%,对GDP增长贡献率仅为0.6%。金融业发展态势趋缓,下行压力加大。
房地产业止跌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0.3%,对GDP增长贡献率0.4%。房地产业发展态势出现积极转变,全年以来首次呈现正增长,展现向好势头。
四、几点建议
(一)夯实工业基础,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要强化企业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策咨询与指导等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制定个性化的招商方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二是要做好工业经济发展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全社会用电量、工业企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等先行指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做好监测预警。
(二)积极激活市场需求,有力促进消费增长。
在消费领域,要丰富消费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如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绿色消费等;加强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如税收优惠、消费券发放、金融支持等,激发市场消费活力。在文旅领域,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消费新空间,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
(三)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引导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利用其技术创新优势,引领产业升级。积极推动传统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传统工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